光线传媒:盈利能力断崖式下滑,生存空间压力大金融

蓝莓财经 2019-04-29 13:09
分享到:
导读

爆款电影就是光线传媒的强心剂,光线传媒近两年来在电影主业上业绩并不出彩,光线传媒的总票房达55.76亿元。

 

近日,多家影视公司披露了2019年Q1业绩预估报告,几家影视公司一季度盈利全都大幅下滑。光线传媒Q1业绩预估盈利,但不难看出业绩下滑却较明显,同比下降94.73%—96.09%。据报告,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较2018年Q1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减少。

2018年Q1光线传媒通过出售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产生非经常性损益为185000-195000 万元,减去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光线传媒2018年Q1的盈利为7000万元—11500万元,比2017年同期1.82亿元的盈利还低了不少。

而今年Q1预估非经常性损益为2600-3200万元,若减去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盈利预估为4600万-7900万,相比2018年Q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光线传媒近两年来在电影主业上业绩并不出彩,此外专攻的动漫和青春片也并未有爆款出现。缺乏爆品支持,加上以BAT为背景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崛起,像光线传媒这样的传统影视公司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缺乏“爆款“,票房压力持续扩大

纵观光线传媒的发展历史,光线传媒的快速崛起与押对年度爆款电影有着密切关系。2012年开始,光线传媒主营业务重心转向电影。光线传媒恰逢其时,凭借上市及增发,拿到了数亿元的募资,驶上了快车道。

对于国产电影来说,一部爆款电影的票房收入就可以占到当年公司营收的一半以上。2014年,光线传媒累计票房突破31亿,成为年度国产片发行冠军。2015年,光线传媒的总票房达55.76亿元。2016年,光线传媒继续突破记录,总票房高达64.2亿。2014年、2015年、2016年光线传媒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票房份额第一,电影收入和毛利同比大幅增长,从此站稳电影行业第一梯队。

能否押中爆款,与运气也有一定关系。2017年,中国票房创新高,但光线传媒却迎来了票房小年。据年报显示,光线传媒共有15部影片参投并确认收入,实现总票房33亿元,相比2016年下滑近一半。

2018年光线传媒总票房高达73.8亿元,主要得益于投资的《唐人街探案2》贡献了33.96亿的票房,但因为其投资份额有限,光线传媒在这部电影身上获得的收益极少,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约为3700万元至4800 万元人民币。

“爆款为王”的逻辑在电影行业似乎变得愈发重要。从光线传媒近五年主营业务的表现来看,爆款电影就是光线传媒的强心剂,没有爆款电影,收入增速下滑就会比较明显。2017年光线传媒的主营收入增速仅为6.48%,相比于2016年的13.66%、2015年的25.06%不断下滑。而2018年光线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更是加速下滑,直接呈现负增长。

从光线传媒2017年和2018年的财报来看,光线传媒的营业收入并不算起眼,甚至稍显落后,然而净利润却异常高,可见依靠投资拉动业绩比较明显。

2017年光线传媒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6亿,较2016年年同期下滑11%,投资收益主要靠包括增持猫眼获得1个多亿的投资收益、出售天神娱乐和子公司捷通无限股权分别上千万的收益。2018年通过出售新丽传媒股份产生22.41亿元投资收益,若没有这笔投资收益,光线传媒2018年将面临巨亏。

通过投资套现可以短期内使净利润上涨,但长期来看,票房仍然是直接决定营收的主要因素。2018年Q1共有7部影片确认收入,不含服务费的总票房达到了38.28亿元,而2019年Q1只有4部影片,不含服务费的总票房只有21.6亿元,同比下滑了43.56%。2019年,光线传媒票房压力或将延续。

寒冬之下,缺钱成主旋律

近年,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期吸引了快钱不断涌入,艺人片酬飞涨,影视项目“分分钟拿到投资“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造成的结果却是持续输出的烂片不断影响用户观影体验。内容差、高票价、盗版多等原因,直接导致观影人次不断减少,据2019年春节档统计,观影人次产生了1500万的缩水。

2018年,因“阴阳合同”引起全社会关注,进而产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电影企业大幅亏损为普遍状态,累计亏损额超百亿元。加上资本寒冬,电影行业借“大IP+流量明星”快速圈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据多家影视公司发布的2019年Q1业绩报告,约六成公司仍面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019年,缺钱或将成为电影行业常态。

尽管光线传媒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出现大规模亏损,但是也同样面临着现金流压力。王长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光线传媒的利润一直都不高,全部利润都来自于主营业务。由于电影产业投资周期长、投入大,还伴随着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制度,导致票房收入不可测、不稳定,风险性大。在光线传媒2019年Q1业绩预告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第一季度电影成本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电影业务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为了不让爆款电影左右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光线传媒在守住电影这一核心业务的一直在不断多元化探索,但效果一般。

光线传媒从2014年到2017年,光线传媒为布局实景娱乐项目辗转大连、上海、湖南长株潭地区、扬州等地拟开展斥资百亿级的项目,这些需要持续“输血”的项目几乎无一落地,以现在的营收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些项目,且这些项目并不比左手倒右手的投资回报来的更快。

从近两年的财报也能看出,光线传媒成为并购投资最为激进的国内影视企业。据媒体报道,光线传媒公布的已投资和拟投资项目,数量多达80家。在董事长王长田的信条里,他认为,买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光线要通过大举投资来构建内容业务的壁垒,做股权紧密型的娱乐传媒集团。

凭借着投资编织而成的业务关系网络,以及复杂的收益结构对冲主营业务“失收”的风险,光线传媒的财报给了投资人一个短期性满意的答案。但是,靠卖公司赚钱并不长久。

BAT全产业链垄断,生存空间压力大

从各大电影公司2019年的片单来看,在演员阵容方面流量明星减少,中生代艺人逐渐成为主流,电影市场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这意味着电影成本也许并没有因为明星限薪令而减少。

在电影行业大环境下行,“爆款“成为概率问题时,虽然可以通过投资收益缓解光线传媒的现金流压力,但如果营收能力继续下滑,失去稳定的现金流,必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资本热钱较多、影视行业红火时,大量跨界公司涌入,而当资本冷却,红利不再,依赖资本的很多公司则遇生死劫。比如曾经合作出品了《钢铁侠3》的印记传媒在2017年上半年,市值一度超过400亿,跃居华谊、光线之上。但到2018年,因业绩急转直下,市值缩水幅度接近90%。印记传媒的沉浮也给像光线传媒这样的公司发出了警示。

影视企业除了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外来者”的入侵。BAT这三家互联网巨头已逐渐将触手伸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BAT三家通过并购或内部孵化的方式,基本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泛娱乐生态。在电影方面,BAT三家就都实现了从出品、发行、宣传、售票到衍生品的售卖的一整条电影全产业链的垄断。

以BAT为背景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和传统影视公司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流量和网感。比如,2018年票房17部过10亿元的影片,阿里影业深度参与的就有8部,且在豆瓣发布的2018年度电影榜单"2018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的评分前5名中,阿里影业参与出品或发行的片子就独占4部。

拥有大数据能力的BAT,可以深度挖掘用户的喜好,打造适合用户的电影。除此之外,BAT都拥有超级流量入口,可以为宣发导入流量,充分发挥“互联网宣发”优势。

虽然光线传媒背后也有阿里影业的背影,但是阿里影业不止投资了光线传媒还投资了华谊、博纳等竞争对手,且阿里影业本身一直在做电影产业闭环的打造,和光线传媒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比如在2019年春节档,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的中国全民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力压光线传媒出品的《疯狂的外星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流浪地球》分走了不少用户对《疯狂的外星人》的关注。

除了电影方面,在影视剧集方面,BAT从起初各家烧钱购买版权,到和其他影视公司展开合作,再到目前部分内容完全自制,BAT占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影视内容公司越来越渺小。光线自2006年开始涉足电视剧领域,先后投资了20 余部电视剧,但大都反响平平,电视剧上的成绩,远不如自家的电影票房亮眼。在电影业务能力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电视剧业务并没有形成互补。

在未来,光线传媒和BAT的竞争会越来越多。面对BAT的攻城略地,留给光线传媒的生存空间恐越来越小。

蓝莓财经,从财经的角度解读快消品。订阅号:蓝莓财经  转载合作加v信 17600648271  


传媒 光线 电影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