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事件出现,浙商银行要过一个寒春?‘’观点

向善财经 2023-02-07 18:11
分享到:
导读

“黑天鹅”事件出现,浙商银行要过一个寒春?

文:向善财经 作者:刘能

2月6日,据浙江省纪委监委消息,浙商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尽管浙商银行方面对此回应道“我行原董事长沈仁康已卸任一年多,其接受审查调查对我行经营没有影响”,但从客观来看,沈仁康在任期间究竟有没有为浙商银行埋下其他“隐雷”,浙商银行的管理层又会不会出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情况,目前可能谁也无从得知。

或许正因如此,资本市场对于浙商银行的投资态度显得极为谨慎。2月6日开盘后,浙商银行股价跌幅达0.68%,收盘价为2.93元/股。

事实上,从去年10月份,因前任行长田惠宇“被抓”事件而导致招商银行大跌之后,企业“管理层”就已经成为了不少投资者们判断银行股未来成长价值的隐性衡量因素之一。

而在这方面,刚刚遭遇了前董事长被调查事件的浙商银行无疑显得有些尴尬……

动荡不安的管理层,浙商银行“军心不稳”?

提起管理层对于一家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我们对于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一家糟糕的银行毫无兴趣,相反,我们仅仅对于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管理优良的银行感兴趣’。

而有意思的是,相似的观点也出现在了巴菲特对同属于金融业的保险领域的投资评价里,即“公司的管理天赋会被放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其实从本质上看,由于金融业兼具同质化、高杠杆、周期性的特点,所以管理层的优势会随着时间被慢慢放大,直至差距拉开,难以追赶。对投资者而言,管理层的定力和能力通常是决定金融机构股价长期表现的核心变量:要么成为最宝贵的资产,要么变成最糟糕的负担。

而在梳理过浙商银行近年来公布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数据后,向善财经注意到,作为一家上市时间不足四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浙商银行的高层人士变动频率有些过于频繁。

比如公告显示,在2021年6月7日,第三任行长徐仁艳辞去了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战略委员会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委员职务;同日,副行长徐蔓萱、副行长及首席风险官刘贵山也纷纷请辞,三人的辞职原因均为“工作安排”。

进入2022年,1月11日该行董事长沈仁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2月18日晚间,浙商银行又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吴建伟先生及盛宏清先生提交的辞职报告,两人皆因“个人原因”分别辞去了公司副行长、行长助理的职务。

2022年6月30日,浙商银行公告收到了外部监事、监事会提名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委员的程惠芳提交的辞职报告。两个月后,潘建华又因工作需要辞去浙商银行股东监事、监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最有意思的还属2月6日沈仁康被通报的当天晚间,浙商银行在外界舆论猜疑风头正盛之际发布公告称,庄粤珉因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处理其他个人事务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职务。庄粤珉已向公司确认,其与董事会无任何意见分歧,亦无有关其辞任之事宜须请公司股东注意……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管理层关键位置的空缺,浙商银行很快就实现了填补,并不会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但据向善财经观察,从行长、副行长到董事长等高级管理层的频繁大换血,似乎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浙商银行的市场表现。

比如在资本股价方面,从月K线来看,浙商银行的股价从2020年末开始几乎就一路震荡走低,时至今日仍未出现表现出明显的回暖态势。

再比如在合规经营方面,有媒体统计,在2021-2022年,浙商银行从总行到分行遭到监管处罚次数不下20次,且每年累计被处罚金都超过了千万级别。

虽然对于银行来说,监管被罚几乎算得上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但是向善财经注意到,去年9月6日,银保监会官网开出的一张“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因应收账款保兑及转让业务交易背景虚假等多项违规被北京银保监局罚款150万元”罚单却有些不同寻常。

因为资料显示,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由目前代行董事长职务的张荣森兼任。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浙商银行北京分行仅是一家分行,但对于兼任董事长、行长一职的张荣森来说,却依然出现了内控管理不到位的“灯下黑”问题。那这又如何能让市场投资者们相信,其未来能带领着浙商银行在估值回归的路上,自上而下地稳定军心、保持管理层的长期定力呢?

身在金山却抓不住财富的股份制银行?

其实从外部市场条件来看,相比于城商行,以浙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拥有着全国展业的资质,所以可开拓的市场也就更为广阔。而且具体到浙商银行来说,其大本营所在的江浙一带又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民营经济繁荣且信贷需求旺盛,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位置。

但即便如此,相比同区域的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城商行,浙商银行在估值方面却与其相差甚远。截止到2月6日晚间,浙商银行估值规模为623.17亿元,低于杭州银行的753.74亿元和宁波银行的2054.38亿元。

而再来对比A股同一阵营的9家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似乎也不算突出。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前三季度末,在总资产规模上,浙商银行为2.54万亿元,约为招商银行的1/4。虽然同期,浙商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最高,为18.06%,但其营收规模在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最小,仅为477.2亿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两项关键指标来看。

截止到2022年9月末,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47%,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1.21%,较上年末增加了6.6个百分点、

虽然乍一看,浙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似乎较2021年有所改善,甚至还可能打破其连续五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上涨势头。但如果从更为详细的2022年半年报数据分析,浙商银行在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同时,其关注类贷款余额却出现了明显的大幅上升。关注贷款441.30亿元,比2021年末增加了142.47亿元,是2022年上半年关注贷款上涨的6家股份银行中增加最多的一家。

要知道,按照监管风险分类制度的划分,“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虽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仍有可能影响还款的因素的贷款。换句话说,关注类贷款是最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观察银行不良贷款变化的先行指标,从而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下一步走势。

而今,浙商银行的关注贷款出现规模增长,这就说明其存在着不良贷款进一步扩大的潜在风险,后续资产质量承压明显。

再从银行的资产抗风险能力、安全性方面,观察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一方面纵向来看,自2019年起,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24%、、12.93%、12.89%和9.64%、8.75%、8.13%,连续三年下降。

而到了2022年的前三季度,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又进一步下滑至11.67%、8.05%。如果第四季度延续此前的发展态势,浙商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或将持续增大。

另一方面横向对比来看,数据显示,在A股9家股份制银行中,无论是资本充足率还是一级资本充足率又或者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对比中,浙商银行都排在末位。

很明显,与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浙商银行的资本金要相对匮乏,所以其在应对风险冲击的管理上,也可能会显得更加疲软。

其实从客观来看,如果抛开动荡不安的管理层,浙商银行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对于银行的业绩影响,浙商银行推出了弱敏感资产策略。简单理解,就是适当降低强周期、低景气度行业的授信资产配置,提升弱周期、高景气度行业的授信资产占比,择优支持强周期、高景气度行业,审慎介入弱周期、低景气度行业。

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对此解释称,“这一转变的初衷,是想在经济好的时候,银行经营也很好,但不追求最好;在经济较差时,经营状况不至于很差。浙商银行要追求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平稳发展。”

从效果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37亿元,同比增长9.07%,较前两季度有了明显提升。

不过遗憾的是,现实没有如果。虽然在资产策略上,浙商银行选择了稳定,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高级管理层的变幻莫测又能否让浙商银行的价值设想如愿以偿?这似乎是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章:BT财经 《股份制银行2022大考,谁及格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浙商银行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