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费金融十年:巨轮转向,海阔天空观点

镭射财经 2021-11-12 13:35
分享到:
导读

捷信消费金融十年展业路,一卷中国消费金融进化史。

截屏2021-11-12 下午1.35.21.png

  捷信消费金融十年展业路,一卷中国消费金融进化史。

  相较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历程,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路径更为特殊。它以纯外资身份入华,一度成为中国消费金融风向标,从线下销售点POS贷、线上线下O2O模式到全面数字化转型,无不与市场趋势共振融合,为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探索新方向。

  持牌消费金融虽历经十年浮沉,但放在国内信用卡市场和国际消费金融市场的时空里,仍显得较为年轻。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消费金融公司在向上突破中必然会面临调整,既要不断适应监管规则,又要与用户、合作伙伴、市场变化保持一致。

  在众多消费金融公司转型样本中,捷信消费金融备受市场关注。自去年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来,行业内对它的前景预判也呈现分化局面:一方认为捷信消费金融转型起步较晚,市场地位可能被削弱;另一方则认为捷信消费金融建立在存量基础上的调整,是主动适应市场的战略行为,短期内可能面临业绩压力,但转型之后业绩和估值也会得到修复。

  复盘捷信消费金融的业务迭代轨迹不难发现,主动调整、快速迭代、规模生态,正是它在激烈的市场洗牌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词。其实在消费金融商业模式雏形之际,业界并不看好这种小额分散、纯信用的金融概念,但捷信消费金融成功地把捷信模式复制到中国,并形成了捷信样本,后来者纷纷效仿。

  如今,数字科技重塑消费金融赛道,消费金融公司必须自我革命,拥抱线上化、数字化未来。转型号角已经吹响,并非每一家机构都有魄力投入转型,毕竟转型意味着舍弃熟悉的模式,增加创新投入,甚至出现大幅度的业绩震荡。

  对捷信消费金融而言,转型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捷信消费金融想构建数字化全景生态,不得不改造线下模式,而它的线下场景分期体量在同业中规模最大。这意味着捷信消费金融需要克服不同于小体量机构的转型阵痛,当然,再造数字化生态也会为捷信消费金融带来更具竞争力的筹码。

  在今年的业绩表现上,捷信消费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也得到了正向反馈,前五个月的利润已超去年全年。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Ondrej Frydrych对此表示,实现盈利则再次证明了公司“2023数字化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正确性,“虽然2020和2021年是捷信消费金融十多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我们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复苏迹象。”

  捷信消费金融转型,犹如一艘巨轮调转航向,一旦驶入正确航道,便会海阔天空。客观来讲,捷信消费金融转型仍可能遇到波折,但数字化生态已初具规模,线上化的展业模式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效率,这能让捷信消费金融更加灵活地应对挑战,引领新一轮数字消费金融浪潮。

  探索

  捷信消费金融于2010年开业,与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同列首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实际上,早在捷信消费金融之前,捷信集团就已经在中国市场探索消费金融业务。2004年前后,捷信母公司PPF集团就在北京成立办事处,着手考察中国消费金融市场。

  三年后,捷信集团正式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作为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中东欧老牌消费金融机构,它已具备较丰富的展业经验。入华后,捷信集团在深圳快速搭建起个人消费贷款审批中心,搭配了相应的数据风控体系。随后,捷信便在广东开展一种独特的销售点分期贷款业务。

  彼时,巨大的人口数量,加之不断增长的购买力,吸引众多外资前来布局消费金融业务。除了以捷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供应商,中国部分商业银行还与外资共建信用卡中心,渴望在广阔的消费分期市场中掘金。

  外资金融机构入局,给国内消费金融市场提供大量成熟经验,不久后监管顺势而为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消费金融公司是一种兼顾消费、科技、金融多重属性的新型业态,能够解决传统金融机构牌照能力与展业能力失衡问题,服务传统金融机构辐射不到的人群。

  从首批开业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背景来看,主要以银行系为主,展业方式也是复制母行模式。按照监管设想,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错位发展,为银行业打开消费金融服务空间,通过服务下沉拉动消费增长。依附消费场景端的消费金融服务成为主流模式,这也奠定了早期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基调。

  从2010到2015年,捷信消费金融处于适应持牌化和本土化阶段。有别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自主拓展市场,在监管框架下把消费金融服务接入各类实体商户中,为众多下沉客群和征信白户提供分期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打开商户销售空间,而且实现普惠金融下沉。

  丰富的国际化展业经验,为捷信适应中国市场,推进业务布局提供支撑。捷信集团在2011年就已成为捷克、俄罗斯市场最主要的消费金融公司,服务了50%有收入的捷克公民、31%的俄罗斯家庭。当消费金融在中国还是新产物的时候,捷信已经建立起获客、风控、贷后一整套消费金融服务流程,尤其是线下的销售点POS贷业务模式。

  在现金贷兴起前,场景分期是捷信集团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捷信集团彼时在捷克与零售商、医疗机构、旅行社、汽车经销商等合作商联合开展业务,待捷信消费金融开业后便把这种合作模式复制到中国,国内的一些零售巨头如苏宁、国美也成为了捷信消费金融的合作渠道。

  其实,在开业后的五年里,捷信消费金融并未激进扩张,而是审慎地摸索前进,为后来业绩爆发招兵买马、储备粮草,这一点从它的早期业绩表现也能看出。根据捷信消费金融财报,2012至2015年资产规模仅增长至156.35亿,虽没有亏损,但净利润也未有突破。

  后来事实也证明,一些早期业务比较激进的消费金融公司接连被监管处罚,而捷信消费金融选择合规审慎经营,业务风险较小。充分的探索和适应准备,让捷信消费金融克服了外资水土不服的困境,也为日后的突破和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成长

  回顾捷信消费金融发展历程可以得知,捷信消费金融从2016年前后由蛰伏探索进入到成长上升期,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19年。其中,2016年是捷信消费金融快速成长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捷信消费金融领跑同业,成为业绩之王。

  财报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在2016年新增贷款约490亿元,同比增长150.3%;实现营收68.26亿,利润9.31亿,利润同比增幅高达2721%。同时,中国市场也已成为捷信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捷信消费金融的突围,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线下消费金融模式。那时的线下市场正处于蓝海,三线之外的城市尚待开发,捷信消费金融凭借集团优势和前期的经验积累,一举把品牌打响。大量员工遍布全国各地,依托线下商户门店迅速搭建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

  截至2016年末,捷信消费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超过312个城市,拥有6万余名员工,运营了超过14万个POS贷服务网点。业绩和资产规模高速增长,使捷信消费金融越来越被捷信集团重视,当年10月,捷信集团拨付11亿元增加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后者注册资本升至44亿元。

  时任捷信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翁德雷·弗里德里奇,向外界公开表示捷信将线下业务网络向二三线城市及更广大的中小城镇下沉,这可以为更多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方便、快捷、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服务。未来两年,捷信会在中国市场追加投资,累计投资额将达到60亿元。

  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探索阶段,消费金融市场主要产品仍是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均未形成规模化效应。由于消费金融业务小额分散特点突出,规模化发展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必然趋势,包括捷信消费金融在内的机构争夺销售点和商户,正是想靠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捷信消费金融抓住了线下为王的市场红利,不断扩大线下市场份额优势,迅速成长为持牌消费金融中的领头雁。从当时主流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路径看,捷信模式被广泛复制推广,捷信消费金融为同业提供了线下场景分期经验。

  以捷信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线下模式爆发增长,展业经验愈发成熟,促进持牌消费金融赛道升温。2016年前后,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不再遵循“一省一家”原则,发牌速度增快,从东部省份到中西部均有消费金融牌照落地,。据统计,目前行业内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达30家,其中2015年、2016年均开业6家。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对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资产规模和信贷余额飙升。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的资产规模为1402亿,2017年2826亿,增长超过100%。在行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捷信消费金融的业绩指标也呈现领先优势,并创造员工规模第一、合作销售点数量第一、资产规模第一等多个行业记录。

  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从2017年的878.88亿增长至2019年的1045.36亿,发放贷款规模从2017年的734.3亿增至2019年的918.65亿。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迎来业绩高光时刻,营业收入182.16亿,净利润13.96亿。

  在同一时期,捷信消费金融与集团的增长一致。捷信集团在剥离非核心业务后,在2016年至2018年的经营收入分别为19.78亿欧元、31.09亿欧元和39.52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41.4%,净利润则从2.1亿欧元增至4.3亿欧元。

  硬币的另一面是,过重的线下商业模式也为消费金融公司数字化转型带来压力。与消费金融公司线下业务同时步入上升轨道的还有互联网金融,尤其在电商巨头入局,移动支付快速渗透下,基于智能终端的线上消费金融模式兴起,这也促发了消费金融公司线下业务向线上化转型。

  提早布局线上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优势逐渐显现,而倚重线下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投入时间、精力和成本去改造传统商业模式,重塑线上生态。面对新的市场趋势,捷信消费金融主动调整增长曲线,宣布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正式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转型

  消费金融市场的阶段跨越,必然伴随着业务调整与转型,消费金融公司规模增长放缓恰印证了转型全景的到来。截至2020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5246.49亿,仅同比增长5.18%;贷款余额4927.8亿元,同比增长4.34%。消费金融公司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前景惨淡,而是代表告别了线下业务驱动的爆发式增长阶段。

  在消费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捷信消费金融再次成为典型样本。尽管数字化转型对捷信消费金融而言,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它也能在转型过程中加深对行业周期的理解,校准对市场趋势的研判能力。

  捷信消费金融的转型实践也证明,它快速适应了新的市场趋势,成为传统线下消费金融势力向线上生态迁跃的先行者,低人工、高触达、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捷信模式正在形成。相较同业机构,捷信消费金融的转型规划看起来更加完整,从去年疫情期间发布“2020-2023战略”以来,它历经了人事调整、技术迭代和生态重建,让业务变得更加敏捷轻便,增强用户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验。

  在本轮转型战略中,捷信消费金融称将在线下到线上的平台搭建完成后,将消费金融业务无限贴近用户日常衣食住行各个消费环节,使产品类别从传统耐用消费品,逐步扩展到3C产品、家电、家装、旅游、职业教育和健身等垂直领域。

  规划易做,转型难推。捷信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彻底改变笨重的线下模式,缩减人工成本支出,而在转型前夕,捷信消费金融线下生态依然庞大。这意味着捷信消费金融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妥善裁员,同时还可能面临各种转型风险。即使困难重重,捷信消费金融还是坚持推进转型,转型并非捷信消费金融自己所为,整个消费金融市场都在朝着线上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数字科技能力为捷信消费金融线下业务改造提供支撑。具体来看,捷信消费金融舍弃传统的人工辅助POS贷模式,推出了自助办单工具乐易购(ALDI 2.0),满足客户在线下合作门店购物时在手机端自助办理消费金融业务。这不仅降低业务的人工成本,而且标准化、自动化的服务流程,也能降低业务操作风险,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增强商户和用户粘性,丰富线上生态,捷信消费金融还打造线上购物平台“捷选商城”,实现运营的精细化和生态循环。以往消费金融公司在获客之后,都会面临留客难题,把消费金融业务做成一锤子买卖。如今精细化运营和存量复贷成为消费金融业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线上商城和会员权益,消费金融公司可将流量沉淀,对用户施以精细化管理。

  此外,捷信消费金融在捷信金融App的基础上还推出首款循环额度产品“捷信惠购”。捷信惠购可以打通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支付方式,满足用户在线上线下购物场景使用消费金融服务。从产品逻辑的转变可以看出,捷信消费金融的线上能力和精细化运营水平得到提升,尤其是更注重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提升效率,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仅聚焦于技术上的改造升级。在捷信消费金融转型起步阶段,及时调整了组织架构,强化管理人员的数字化领导力。去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的高管变动剧烈,总经理、首席风险官、首席营销官等职位均出现调整。

  例如,捷信消费金融目前的首席风险官是意大利人Rosario Vinci,他拥有金融和支付行业20多年的风险管理工作经验,曾任职于花旗银行、VISA等国际公司。加入捷信后,他负责App自助服务、分期商城、循环贷捷信惠购等产品的开发和升级。

  新的首席风险官加入,让捷信消费金融在业务线上化后的风险管理水平保持稳定。Rosario Vinci对外透露,从风险管理方面看,包括贷后管理,捷信消费金融所有的风控业绩指标都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有些甚至表现得更好。

  经过一番调整之后,如今管理层趋于稳定。数字化转型本是一场马拉松工程,需要企业投入足够的决心和成本,甚至重塑企业使命与愿景。转型之后释放的生产效率,也会给企业打开新的业绩增长空间。

  进阶

  十年来,消费金融市场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线下业务为主的阶段,该阶段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围绕场景分期布局,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占优;第二次是互联网金融阶段,拥有线上流量的网络平台和持牌机构完成反向超越,现金贷产品成风;第三次是金融科技阶段,行业全面步入数字化转型轨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数字科技驱动业务,流量边界模糊,产品创设趋于定制化。

  相比前两个阶段,消费金融业务在数字化阶段发生了明显的价值重构,竞争维度已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和服务,而是搭建在数字科技之上的场景和生态。在定价空间收窄、消费者保护上升的趋势下,生态能力是决定消费金融公司未来格局的关键能力,也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往精细化运营、资金资产良性循环进阶的必要前提。

  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来,捷信消费金融线上服务触达能力增强,数据更新循环频次加快,各项业务逐渐向智能决策转变,科技生态基本成型。在风控上,捷信消费金融搭建了与线上业务适配的智能风控系统;在客户服务上,捷信消费金融布局新一代智能客服中心,将智能客服、质检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快速识别和理解客户诉求,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即时响应。

  当前,捷信消费金融80%的业务均通过移动端开展,并为15万零售合作商提供O2O消费金融服务业务。经过一番“瘦身”,捷信消费金融的生态变得更轻更灵活,这不仅能降低展业成本,而且可以增强应对市场波动和周期风险的能力。

  面向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生态不止于业务增进,还有赋能与责任。身为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扮演了转型急先锋的角色,形成的网络效应正在向同业扩散。与此同时,捷信消费金融还把科技与生态优势输出给产业各方,强化消费金融正向价值。

  从行业视角看,消费金融是典型的To C业务,大部份消费金融公司与商户并未产生紧密联系,但捷信消费金融的生态中有更多的实体身影。基于线下服务经验和数字科技能力,捷信消费金融在转型时也赋予实体商户数字化能力,帮助他们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通路。

  捷信消费金融为线下商户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平台“捷商汇”,向2000余家合作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业务知识答疑、线上培训等线上服务,帮助线下商户搭建数字化销售平台,向智慧零售转型。

  数字化生态释放,赋能触角也在延伸。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中,以往都是围绕线上线下支付环节测试,消费贷受托支付场景较少涉及。为了融入数字金融趋势,捷信消费金融与深圳工商银行在线下合作商户场景联合开展数字人民币消费贷款业务试点,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里首家参与试点的机构。

  持牌消费金融十年风雨,如今已不再属于哪一家机构的时代,消费金融公司必须直面与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监管政策与市场变革交织,行业也从早期的“投票机”模式向“称重器”逻辑演变,一时的业绩起伏并不能成为评判未来的标准,内生于长期主义的生态价值,才是持牌消费金融行业的未来。

  消费金融告别高风险的粗放模式后,逐渐进入精细化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的阶段。捷信消费金融选择主动谋变的“困难模式”,搭建用户、场景、科技有机循环的业务生态,为消费金融市场探索了一条可持续生态路径。正如捷信消费金融的slogan所写:一次使用,终生相伴。

捷信消费金融 十年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